从亏损到盈利 品牌市场人的投资跨界之旅

曾经我觉得投资非常枯燥,但现在投资成为了我重要的兴趣爱好、个人成长潜在的第二曲线

从亏损到盈利 品牌市场人的投资跨界之旅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这是篇早就想要动笔的内容,一直试图给过去几年投资路程做个回顾总结,但却不知从何下手,直到看到少数派年度征文关键词,一下子击中了我,用“跨界”来形容这段经历,再合适不过了。

故事就此开始。

换种方式表达观点

我的日常工作是在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领域,我觉得自己是比较幸运的,实现了兴趣即工作,用公司的空间及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创意,满足我的表达欲望。

但久而久之,我也开始有了“当爱好变成工作,就可能被毁掉”的感觉。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冗长的流程,低效的反复沟通,协作中的摩擦,经历过这些的打工人相信懂得都懂,那些初心及想法也在过程中慢慢走样,成了妥协的产物。

随着年龄增长,我更逐渐有了另一个意识:“我的观点也许没那么重要”。在这个行业大多数人都有很强的表达欲,喜欢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但纸上谈兵式的发言,和闲聊八卦没有本质差别,一通激昂慷慨的行业黑话输出后往往什么都没留下,什么都没改变,空无一物。

这使我开始思考,自我表达是否有更多方式与途径,我发现了两种:写作及投资。

写作让我慢慢收敛了日常闲言碎语式的点评,更乐于系统性汇总输出在文章中,获得了另一种真实且舒服的状态:放下自身 ego,专注在想要思考,记录,分享的内容。就像莱斯利 · 兰波特所说:

If you’re thinking without writing, you only think you’re thinking.

而投资对我来说不仅是观点的表达,更是种检验,如果说购物是用钱在为想要的世界投票,我认为投资也是一样。

实际触发我的那一刻也与“表达”和“行动”有关。虽并不身处科技行业,但我和太太对科技行业的新趋势非常感兴趣。在初代 Roadster 发布时我们就开始时断时续关注特斯拉的动向。

几个月内 2 倍多的涨幅

2019 年底时,特斯拉股价有一波大涨,看到新闻我和太太开玩笑到:“早就说看好特斯拉,当时就应该买些股票”,这话题本身说说就过去了,毕竟当时我们连 A 股账户都没有,很清楚这只是茶语饭后的娱乐话题罢了。

但这次,我在玩笑过后突然意识到,如果总在发表“早就看好”的观点,但又不行动,那“the joke is on me”。大学关注到日本房产投资却没有行动的是我,看到比特币买披萨新闻想买又没行动的也是我。就像段子所描绘的:

一个人对上帝抱怨说,我天天祈求你能让我中彩票,但是你从来没有让我中过,我那么虔诚的祈祷,信仰你。许久之后上帝说了一句话:你倒是买彩票啊!

了解一个人相信什么,不要看他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

如果我对这个世界有许多看法与观点,同时我又相信自己的判断,那为什么不愿意为认知下注呢?至此我正式开启了投资旅程。

有趣的思维游戏

罗翔老师的新书叫《法律的悖论》,在书本课堂中他经常列举案例中存在的不同视角,矛盾的观点,这时主观判断就要发挥作用。

投资也很类似,举个常见的例子,宏观视角中美联储政策会决定美股甚至全球资产走向,有逻辑如下:

  • 美联储降息 - 意味着美国经济不好需要刺激 - 意味着大部分企业及居民收入要降低 - 因此股市要跌
  • 美联储降息 - 意味着资金无风险收益下降 - 导致更多资金追逐利益流入股市 - 因此改变估值,推动股市走高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却都是正确的,只是应用在不同的视角和时间框架下。

全走投资者都关注的谜语人 - 美联储主席 鲍威尔
成为宏观分析师只要描述发生了的事情,并在前面加上一句“正如我们所预测”,就行了。

大家对宏观分析“专家”会这样调侃,就是因为给一个预测足够长时间,它总是会实现的。但我不是在做学术,也没有无限时间等待预言兑现,所以在实操中,如何选择视角,时间框架,来进行逻辑推演指导决策,就非常重要,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投资回报。

大到世界政治局势:俄乌战争、美国总统选、OPEC 减产石油。或者科技发展趋势:AI 及芯片的新浪潮、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小到用户消费习惯:年轻人还喜欢白酒吗?经济复苏和衰退对泡面,火腿肠,榨菜销售的影响是什么?

思考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要依靠个人世界观价值观,调动跨学科知识,吸收各类信息,并会得到最直观的盈还是亏的反馈。整个过程充满着乐趣和游戏性,所以在我看来股市不仅是“知识付费”,也可以说是个“氪金大富翁游戏”。

拿我自己来说,宏观层面我判断中国将开启长降息周期,于是我的 A 股账户都围绕着股息率兼成长性来构建,还把去年在少数派赚的稿费全部买成了股票,想着以后稿费每年都能产出几百块股息,也算写文章带来的长期收益。

在这个策略下,账户在这几年动荡市场中倒一直是盈利状态,阶段性验证了判断,收获了打怪过关般成就感。

获取自由的可能

投资是获得自由的可能。这个目的大家都非常熟悉,全职交易、构建被动收入、家庭资产规划、FIRE 计划等概念都在宣扬如何追求财务及生活自由。

但我在这里更想说,投资过程本身就是种自由。

投资领域非常宽广,全球各地股票市场,房地产,贵金属,自带杠杆的期货及外汇任君选择。投资交易方法论,时间周期也千变万化,有以毫秒计时,拼网速拼算力的高频交易者、有看一分钟、五分钟图标,瞬息万变的日内交易者、有以数周至数月为周期的波段交易者、也有像巴菲特持仓数年伴随企业发展的价值投资者,每个人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最舒服的方式。

投资也是完全个人的决策,不论看了多少研报,听多少人吹票,下单按钮始终在自己手中,结果也只会由自己承担,无法推卸。这“压力山大”的“责任”和“自由”正是一体的两面。

这几年来投资让我切身感受到在生活中重新找回了很多丢失的“掌控感”。

投资让我们顺着资产管理的脉络,开始思考消费观,如今我们买东西又多了“股价”这个参照系。“这个东西要花 5000 块,能买好几股苹果呢”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虽然是娱乐,也的确给了我们看待价值的另一种方式,让我们放下了许多像衣服包包这类外表虚荣的消费,省下的钱投入了股票和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类消费。

我和太太还一起看了部揭秘成功交易者故事的纪录片,其中有位交易员在生活中展现的健康、自律、高效、专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确,想要获得好的投资表现,就必须要关注情绪和状态,甚至生活习惯。我在看一位交易员分享的资料时说到他的交易日志甚至会记录当天吃了什么,做了哪些事,试图总结找出会影响他交易的事物。

反观我们自己连规律的作息和运动都还做不到,真是惭愧,今年我们又重新立下了健身减肥的 Flag,无论如何也要做到了。

所以,虽然投资还没有给予我们真正意义的自由,但也已经给了我们许多灵感和帮助,和许多正面积极的能量,让生活一点点变得更好了起来。

经历的不同阶段

总结完我对投资的感受,回顾从入市到现在,一路走来也是起伏跌宕,可以说该亏的钱,该交的学费一分没省,该走的弯路也一步没少。

纯粹的主观投资者:新手运到亏损

初入股市,我的历程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完美写照。想着自己怎么也算个“知识分子”,多少也对商业,投资耳濡目染,什么价值投资、长期主义、仓位管理、不要做空,不上杠杆这些一套套大道理也头头是道,信手拈来,咱“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没想到一进市场就狠狠打脸。20年正式进场,伴随着疫情爆发一路做空下来,又跟着暴力反弹一路做多上去,主打一个“跟着感觉走”,新手运爆棚。最后果不其然膨胀了,上头了,股神附身一通输出,能犯错的操作一个没落下,轻而易举收获血亏。

好在我既没有疯狂杠杆,也不喜欢赌博小票,所以亏损远不及爆仓,让我留在了市场中。而我亲眼目睹了许多人杀入股市,迅速爆仓,便永远退出了游戏。约翰·邓普顿说过:

牛市生于悲观,长于怀疑,成于乐观,死于狂热。

投资者又何尝不是如此。

基于基本面的长线投资

经历了这轮血雨腥风后,本着不能记吃不记打的原则,我对过去进行了复盘,很显然问题并不在股票选择,而是在那些骚操作上。

我并不追求一夜暴富,也不需要赌博般的刺激,所以我天然排斥毛票和冷门行业。大部分股票还是在能看懂的科技、消费领域,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在自己能力圈内。

真正让我出问题的还是大仓位放大了风险,结果让情绪裹挟了操作,频繁抄顶逃底。本以为自己能心如止水,结果却是惊弓之鸟。

于是我带着亏损的痛苦回忆重新拜读了许多投资经典,这次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也终于开始知行合一,合理分配仓位,挑选喜欢的公司,在合适价格买入持有,只要基本面没有变化就不频繁操作。这让我的心态恢复平和,也给账户迅速回血,重回盈利打下了基础。

利用期权对冲风险,增加收益

重回价值投资好处很明显,但缺点也很突出:无聊。这是对投资有极大杀伤力的情绪,因为无聊会导致人们情不自禁的主动放大风险,俗称“没事找事”。

不想被情绪征服,那就征服情绪,我开始想法子给自己找点事做,来关注自己纯纯欲动总想操作的手,于是我开始了期权研究。

与股市不同,期权买方与卖方一一对应,是完全的零和市场,一方的盈利就是另一方的亏损。期权还带有杠杆属性,可以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底层股票涨幅的收益,但价值归零、倾家荡产有时也就是一两天,赌性很强,有些投资者就以玩这类末日期权为乐。

在 21 年初,从 Wall Street Bets 论坛发酵的散户与华尔街空头间上演的“GME 世纪逼空大战”中,期权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带头大哥在 reddit 论坛分享的账户截图,拥有 5000 张期权合约

听起来如猛兽般凶残,但实际上期权是把双刃剑,它的数学性,逻辑性很强。就像乐高组件一样,可以针对不同目的形成各类组合,恰当的使用能减少风险,为投资组合带来帮助。

我很喜欢用期权来做股票保护,以及作为期权卖方,执行“卖水”策略,获取现金收入,现在期权也是我投资组合中很重要的工具。

自从引入期权,还意外收获了个额外“好处”。以前只有股票时,太太总能时不时发表高见,指手画脚。自从有了期权,组合复杂了起来,面对疑问我就时常这样“糊弄”:“这是个策略,一两句话说不清,说了你也不懂,别管了”。(手动狗头)

以数据为依据的定量交易

每个投资者应该都想过这个问题“股市存在圣杯吗?是否有万能的盈利公式?”我也不例外。

大学时我的专业是保险精算,也学了半吊子的统计学,对基础理论略知一二。学习期权时,逻辑、数据统计概念逐渐重回视线,让我开始关注定量分析领域。量化简单说是以股市历史数据为参照,挖掘各种可能与股价相关的因子,来制定策略并执行,减少主观拍脑袋判断,更多让数据说话。

量化交易最初就是统计学、计算机专家的天下,近几年程序员也很流行业余做量化交易。作为编程小白,对于这块就是两眼抓瞎了。我试过从零学 Python,但还是缺乏耐心与时间,毕竟我的目的不是成为码农而是解决实际问题。我还试过用 GPT 写代码,但成功率堪忧,要浪费大量时间在修改报错上。

也开始进行数据回测分析

最终我把目光放在了模块化,低代码甚至零代码的回测及交易工具上,最近春节放假期间跑通了制定策略 - 回测 - 实盘交易的链路。前几天也完成了通过 API 下达的第一个订单。

自此,我摩拳擦掌的打开了定量分析这个全新领域的大门。

尾声

以上就是我的投资跨界之路,曾经我觉得投资非常枯燥,但现在投资成为了我重要的兴趣爱好、个人成长潜在的第二曲线,而我还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借用丘吉尔的一句话:

这不是终点,甚至不是终点的起点,但可能是起点的终点。

如果你也在投资路上,不知道是否能从文章中获得到些许共鸣。如果你还没有开始投资,那也许这篇文章能给你一点点参考与启发。

感谢你的阅读。

订阅

  • 谢谢阅读,你可以访问网站介绍📑,更好了解本站。
  • 如果喜欢这篇内容,欢迎订阅、评论并分享给好友❤️;
  • 如果不喜欢,希望你留下建议,并分享给你讨厌的人😜。

Read more

CMF Phone 1

CMF Phone 1

Nothing 是这两年一直在关注的品牌,从第一款耳机产品就非常喜欢他们的设计,但一直没啥机会入手。最近和太太为了些个人事务每人搞了套香港美国电话卡,手机有点不够用了,于是琢磨着想再买个安卓备用机。 结果刚好看到 Nothing 旗下 CMF 发布的新款,一眼就相中了,很快就决定入手。最为像用作备用机,最初只想买个 8 + 128 版本,但闲鱼问了一圈,这个版本都没有现货要等待。于是转向了 8 + 256 版本,淘宝普遍在 2200 左右,但大部分是香港直邮,要承担邮费以及可能的税费,感觉有点超出心理预期。后来在闲鱼找了个澳门代购可以人工背到珠海发货所以没有税费,2300 元包邮,还有首发送的替换手机壳和支架,权衡下来感觉性价比还行。 虽然看了很多图片,但拿到手开箱后还是被设计质感小小惊艳了下,背面颜色,摄像头周围磨砂,包括螺丝钉质感都和想象中一样精致,爱不释手。整体大小和 iPhone Pro Max 基本一致,但拿在手上份量差别很大,可以说轻飘飘的。把玩了段时间后由于喜欢它的颜值,

By John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