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资产自由流动起来
在微观层面打破货币的“不可能三角”

过去几年,我一直对让家庭的资金能全球流通非常感兴趣,拉着太太和我一起开了各种香港/美国银行卡,美股/虚拟货币账户等等。
虽然家人没有特别反对,但能感觉到他们还是不理解的,只是本着对我的信任,以及在他们看来这可能是我小小的“兴趣爱好”所以也就放任我折腾了。
但实际上我认为“资产自由的流动”这件事在当下和未来对每个人,特别是身处中国大陆的我们都非常重要。这篇文章就来说说我的理解和想法。
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nity),又称“三元悖论”(Trilemma),是国际金融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以下三项政策目标:
- 固定汇率(Fixed Exchange Rate)
- 资本自由流动(Free Capital Mobility)
- 独立的货币政策(Independent Monetary Policy)
在任何时刻,最多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项,必须放弃第三项。这就是所谓的“不可能三角”。
中国的选择
中国的选择非常清晰:选择固定汇率 + 独立货币政策,放弃资本自由流动。
因此有许多针对跨境资金的相关政策,如我们熟知的年度购汇限额 5 万美元,以及对于公司来说各种复杂的国际收款、付款备案流程。
国家层面的选择没有对错可言,完全是利弊权衡。事实上,我理解甚至认可中国这样的政策选择,因为这是宏观维度保护整个社会的最大利益。
资本可以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是残酷的。当大量短期热钱进出市场,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都会带来巨大的波动和冲击。这些波动也与普通人息息相关,面对这样的情景时,那些对金融认知有限、资产配置单一的普通居民,极易成为波动的牺牲品。
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泰国、韩国、印尼纷纷爆仓,而中国守住资本管制,成为为数不多挺过风暴的新兴市场经济体。
说个更现实,更眼前的例子,如果中国完全放开资金流动,那么当下可能会有更多人卖房跑路,房价跌更猛,更多外资撤离,经济环境更差,更多人失业,很难想象那会是个什么景象。
所以管制资本流动,实际是给国内社会经济增加了一层缓冲,减少受外部波动的影响。这是国家政策对社会整体的保护,一种“家长式风格”的保护,为我们做决定、设限、兜底,以及更强监管。
既然这个选择是为了整个社会最大利益,而并非针对特定阶层,因此不同视角必然会有不同感受。就和近几年高强度“反诈”政策一样,受到保护的大部分群体是无感的,其中大多可能也没有足够的认知意识到这一点。
而对另一部分本不那么需要这种保护的人来说,这样的政策就有代价与不便:为了宏观稳定,牺牲了部分微观层面的自由。
打破“不可能三角”
如果我们对自身资产管理,增值有更多想法的话,就会发现,在中国普通人能接触到的优质投资选项并不多:
- 国内股市整体从规则、监管到参与者都远不够成熟;
- 在国内上市的优质公司并不多,估值还都不低;
- 基金渠道庞杂,坑多利小;
- 房地产门槛高、流动性差;
而真正能享受全球增长红利的资产,以及更丰富的配置工具 — 美股、债券、国际基金、等几乎都无法直接触达。
所以让自己资产可以自由流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通向更好资产管理的必经之路。
这样,我们在微观层面打破了“不可能三角”,身处国内即能够受到稳定货币政策带来的好处,又能够更好的把握全球机会与红利,从跟随“国运”升级到跟随“球运”。
就像“我们住在一堵墙内,但在墙上开了几个窗户”。让我们在当下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多了一些选择和可能。
PS:说个很 geek (可能有点奇怪)的视角,哪怕不考虑后面要做什么,就单单从“个体打破不可能三角”这点能带给我们理论、概率上的优势,就应该把它抓住。(就像概率学里面的 Monty Hall Problem)
More to Come
我希望通过接下来的一系列文章,把过去几年的投资历程做一个回顾与总结,也借此梳理接下来的想法和方向,这是系列的第一篇内容。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欢迎订阅我的博客,或者通过评论,回复与我进行交流。